新闻详情

中国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秘书处依托在中科院对地观测中心,由Taylor & Francis 出版的学会官方刊物《国际数字地球学报(IJDE)》创刊号将于2008年1月出版。

  从远古开始,人们就一直有翱翔天空、俯瞰大地的梦想并为此付出了诸多努力,曾经创造过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对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的探索从未停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伟人的诗词抒发出全体中国人民气纳寰宇的雄心壮志。

  进入21世纪,对地观测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地球正在成为全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2004年,《自然》杂志将地球空间信息技术(Geotechnology)与纳米材料、生物科学技术一起誉为21世纪三大前沿科学技术。每年全球地球空间信息产业的产值超过500亿美元,并还将以每年20%的速度快速增长。

  2005年,60个国家政府参与的部长级峰会一致通过了为期10年的全球对地观测行动计划,在近5年内全世界将发射130颗左右的对地观测卫星;今年11月,68个国家参与的部长级峰会将进一步讨论全球对地观测战略与行动,空间地球信息产业面临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被誉为我国地球信息科学先驱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述彭介绍,中国政府十分重视遥感技术的发展,自“六五”起在国家相关科技计划中持续支持了一系列遥感技术与应用研究项目,获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已在资源与能源调查、环境与灾害监测、海洋与大气观测、土地与城市规划和国家安全等领域得到普遍应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中国对该领域的重大需求与日俱增。气象卫星、国土卫星、海洋卫星、环境卫星、测绘卫星、地震卫星等一系列遥感卫星正在或计划实施,数字省区、数字行业正在蒸蒸日上。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地观测数据需求量将在60亿元以上,通过增值服务可达约400亿元。

  中国科学院作为推动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力量一直很看重空间对地观测技术领域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天、空、地一体化的优势,更好地与全国同行共同服务于国家发展,中国科学院领导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决定组建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该中心由卫星遥感中心、航空遥感中心、空间数据中心和数字地球实验室组成。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是一个运行与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性科研机构。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对遥感如何服务于国家发展明确指示:“整合院遥感力量,形成天、空、地结合的国家科学遥感平台基础设施”;“不仅要满足国家战略需求,而且要为国家、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较为可靠的科学依据,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支持,并为中国参与全球研究作出贡献。将我院和我国的遥感应用提高到新水平,形成可持续创新跨越的平台和网络”;“中心应在战略规划、基础技术设施、数据集成与分析、重点项目组织论证与协调、宏观决策和对公众相关演示方面作出安排”。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指出,要以航天遥感、航空遥感、数字地球建设一体化的思路建设好中心。

  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郭华东表示,组建该中心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推出的重大举措。它的成立,对于应对国际领域发展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更好地发展国家空间遥感信息技术具有重大意义。

  在空间信息领域突飞猛进发展的新时期,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和使命,坚持“开放、联合、共享”的发展原则,实施“小中心、大网络”布局,在国际对地观测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目标上形成可持续创新平台和网络。

  我们相信,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的成立不仅翻开了中国对地观测和数字地球发展史上的崭新一页,该中心还将与全国的同行一起为该领域的科技发展作出应有贡献,早日让对地观测以及数字地球从科学的阳春白雪进入百姓的千家万户。(黄文)

  1.配合制定中国科学院乃至国家的对地观测信息科学技术与数字地球发展的策略规划,建设高水平基础技术设施,开展航天、航空和地面各种数据的集成与分析,形成面向科技界、大众和政府的强大演示能力,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2.保证卫星遥感中心的规范、高效、高水平运行,向国内外用户更好的提供高质量服务。接收方面,具备对我国全部领土、领海的覆盖能力;处理方面,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多分辨率、近实时服务;存档分发方面,建立我国系列化、全时空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库,实施新型数据管理分发方式和网络服务;用户服务方面,针对客户的真实需求,开展数据深加工,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扩展业务范围。

  3.保证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航空遥感系统的高水平运行。面向国内、国际范围的重大任务、重大科技项目、重大国际合作和地方、社会与高校4个方面广大用户展开业务;按科学实验模式、巡航模式、应急反应模式和订单模式4种基本模式提供服务;组织好航空遥感飞行试验,形成一流的运行条件和环境,坚持公益性飞行和数据共享原则,为多用户提供高性能的综合对地观测信息支持。

  4.面向国际重大需求、全球性问题、国际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建设数字地球科学平台。该平台分为数字地球、数字中国两个层次和四维模式进行构建:数字中国由不同地区构成的空间维、10个有重大需求的领域维、不同跨度需求的时间维和由此导出的地球科学维构成,建设模式上强调与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密切合作;数字地球在区域与全球范围内选择人类、特别是科技界关注的重要领域进行四维构建,建设模式上注重与联合国系统、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科技计划的有机合作。

  中心主要从事空天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存储、分发和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推进遥感数据的专业化、系统化、集成化、标准化、实用化建设;开展综合性对地观测应用与数字地球科学示范和建设。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成为国家对地观测体系的重要乃至核心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支持,在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作出特有的贡献。

  中心拥有我国对地观测技术研究与发展的骨干基础设施;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存储与分发全球遥感卫星数据和图像的能力;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存储与分发高性能航空遥感数据和图像的能力;建立并完善遥感数据的标准,构建遥感数据库和遥感信息库;以遥感信息为基础,结合其他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地球科学平台,使之成为可应用于全球、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基础信息平台。

  中心将成为集对地观测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地球科学技术为一体的,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的综合性、网络型应用研究中心。

  作为空间数据与信息科学中心,对地观测中心将与同领域研究机构和国内广大用户构成紧密的网络关系,通过科学顶层设计,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强化整体合力,共同服务国家目标;在国际上将面向对地观测体系和数字地球建设,与有关机构密切合作,共同为解决全球性、区域性问题作出贡献。

  中心的目标是建成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研究机构,并在一些领域走在国际前列。

  重点内容包括3个部分:服务于高质量运行的研究;改进和发展新遥感器的研究;面向综合宏观目标应用的研究。主要有:

  1.多波段、高光谱、全极化光学与雷达数据获取技术,处理方法和应用模型;

  3.天、空、地三位一体的立体定量观测技术,多源遥感数据的融合与地物识别、建模和反演;

  4.遥感( R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集成理论与方法;

  5.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区域与数字城市的理论框架、关键技术和原型系统;

  6.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的时空分布及发展态势的空间技术分析。

  对地观测,是一个天、空、地一体化的系统,航天、航空、地面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具有雄厚的科学技术基础,包括卫星遥感中心、航空遥感中心、空间数据中心,以及数字地球实验室。

  卫星遥感中心重点开展全球遥感卫星数据的接收、处理、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建设,以及针对运行服务能力提升的技术研究。卫星遥感中心下设卫星地面系统运行管理部、卫星地面系统工程部、卫星数据预处理部以及密云、喀什、三亚3个卫星地面接收站。目前接收10多颗遥感卫星数据,待中国陆地观测数据接收站网项目完成后,可以覆盖70%亚洲疆土的卫星数据,是我国航天对地观测数据获取、传输、处理、存储与分发的重要骨干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国际陆地卫星地面站网的重要成员。

  作为对地观测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于1986年建成并正式运行,同志亲笔题写站名。它填补了我国在卫星遥感技术领域的空白、开创了我国遥感技术和遥感应用新时代。这一国家级民用多种资源卫星数据接收与处理的重要基础设施,经过20年不断地功能扩充、升级改造,已具备全天候、全天时、近实时、多种分辨率卫星数据接收处理能力,是世界范围内运行最成功的地面站之一。其数据广泛应用于资源探测、环境监测等各个领域,它保存了160余万景对地观测卫星数据资料,是我国最大的多种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档案库。今天,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建设项目正在迅速推进,一个覆盖全国的地面接收系统即将诞生!

  航空遥感中心重点开展针对航空航天遥感器研制的航空校飞试验,以及航空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与航天遥感系统共同构建国家对地观测体系。原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中心是其中航空飞机运行部分的主体。它目前拥有两架高空遥感飞机,是中国科学院大科学装置运行系统之一,承担着院内外遥感飞行的重要任务,至今已运行20年。航空遥感以其机动性、可更换性、可重复性等独特的优势,成为获取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的又一重要途径。同时,航空遥感系统也是航天遥感技术发展所必需的先进实验平台,是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有效技术手段。

  作为航空遥感系统国家大科学项目的主要参加单位和装置运行单位,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计划用4年时间新引进2架性能更为先进的遥感飞机,并装载10多种新型高性能遥感设备,以形成在国际上名列前茅的航空遥感系统,它将在中国的航空对地观测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

  空间数据中心将统筹规划和负责航天航空遥感数据的存储、处理、共享与分发服务,开发面向用户的高质量深加工产品,为用户更好的提供天、空、地一体化数据产品检索和数据网络服务,为空间数据共享作出应有贡献。

  数字地球实验室开展数字地球框架模型和前沿技术探讨研究,构建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开展面向国家、全球、区域和热点地区的综合对地观测应用,研究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前沿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空间地球信息科学理论体系,培养和造就高端研究人才。数字地球科学以整个对地观测系统所提供的丰富空间数据为基础,是空间科技与信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历史中的必然产物。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心将建成我国遥感存档数据最多、数据种类最齐全的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将建立完善的航空、航天遥感系统运行与综合实验体系;将建设数字地球科学平台,使之成为可应用于全球、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基础信息平台,为用户更好的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服务。中心将与同领域单位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服务国家目标;将在国际上面向对地观测体系和数字地球建设,与有关机构紧密合作,共同为解决全球性、区域性问题和发展地球系统科学作出有特色的贡献,成为中国和全球对地观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乐鱼体育在线登录    发布时间:2024-07-19 15:52:17